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时间:2024-05-21 09:11:13
【精华】幼儿园说课稿大班范文汇编10篇

【精华】幼儿园说课稿大班范文汇编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 ……此处隐藏23631个字……,我们作了如下活动预备:

1、物质预备:收集制作玩具的废旧资料,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废旧资料制作的有关海底世界的成品与图片。

2、经验预备:幼儿对海洋的水生动物有肯定的经验。

3、空间预备:幼儿座位呈框字型摆放,展示台呈半弧形放置于幼儿视线前面。

全方位的预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取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取的教法有:启发提问法、直观法、自主探索法、分享交流法

1、启发提问法:本次活动最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的思考,启发他们的发明思维,让他们在老师的提问帮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制作。

2、直观法:本次活动的开头,老师就采取了这个方法,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爱好,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进步幼儿的协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与相互欣赏。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取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与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发明条件让幼儿参加发明活动,不仅进步了熟悉,锤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取的学法有:

1、多感官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成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爱好。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资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资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进步”。为了让幼儿对废旧物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取了直接参与创作的过程,在创作活动中,体验废旧物变宝的创作乐趣。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合作创做,交流分享。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熟悉,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取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爱好→自由选材→分工合作→动手制作→交流分享→审美延伸

(一)激发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由废旧物制作的作品,引起幼儿制作的憧憬和爱好。

(二)自由选材,合作创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让幼儿自己选择资料,并和同伴一起商讨如何创作漂亮的作品。然后共同制作。

(三)动手制作作品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开始制作作品,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终以参观者的身份,利用提问引导、启发幼儿更好地发明作品。

(四)交流分享

在最后幼儿作品的展示中,我让每组派一位小朋友上来交流自己小组利用什么来制作作品。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欣赏、相互交流,进步了他们对废旧物变成宝的爱好,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表示美和发明美的乐趣。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废旧物他们会持着如何利用的想法,环保的意识也增加了。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0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了让化学实验活动成为幼儿科学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尝试让化学小实验走进幼儿,将化学小实验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探索活动,不仅使幼儿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让幼儿感受到化学小实验的奇妙,特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课《含淀粉的食物》就适合在本精神指导下进行指导幼儿探索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类食物有着较多的色香味等方面的体验,也不断接受着不偏食、合理营养等科学知识教育。但对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营养成份(比如淀粉),我们怎样去区别不同事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份呢?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学游戏中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现象,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为了让幼儿更直观更便捷参与活动,考虑到农村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课前实验操作,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顺利。准备的材料有:

1.土豆、馒头、米饭、红薯、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苹果、梨子、黄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

2.小喷壶、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盘子若干、滴管若干。

3、教师用米汤画好的示范画一张、白纸若干。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小魔术激趣法,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运用小组学习法组织幼儿参与讨论猜测,并用演示法和操作法让幼儿参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说学法

本节课幼儿将用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参与学习。

四、说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了解淀粉的作用

1、教师出示白纸,用小喷壶喷洒液体,纸上显示出图案,幼儿猜测。

2、认识淀粉。出示几种常见的淀粉。

3、教师简单介绍淀粉的作用。

(二)幼儿猜测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一一指认记录纸中的食物。

2、请幼儿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猜测在记录纸中进行记录。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测。

(三)实验验证

1、出示碘酒,教师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用来验证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魔水”。

2、引寻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茶褐色)。认识碘是一种白色的晶体。

3、介绍“魔水”遇到淀粉时会变成深蓝色。教师演示。

4、幼儿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5、教师分组指导、巡视。

(四)交流讨论

1、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2、根据幼儿的介绍,教师一一验证。

(五)游戏延伸

1、幼儿回家猜测并验证家里的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尝试用淀粉作画。

《【精华】幼儿园说课稿大班范文汇编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