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说课稿

时间:2024-05-21 17:47:06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本文通过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长足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二)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知识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又结合文言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讲读课中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直至掌握,才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整理分类式学习笔记法,为了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我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一) 激情导入

复习上学期学习的《陈太丘与友期》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说明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明,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导出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

(二) 介绍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 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2、 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3、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译,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四)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⑵ 方仲永 “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解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⑶作者为何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情景?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五)体验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六)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板书力求做到简单,明了。我依据本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 : 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 受于人者不至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伤仲永》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 ……此处隐藏17443个字……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结合单元目标,因而确定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体会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技巧,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3.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勤奋刻苦,热爱学习。

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讲,本节课毫无疑问的将重难点定为体会并学习课文借事说理和先扬后抑的写作方法,充分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法的确定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七年级学生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再加上普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

考虑到这一学情,并依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借鉴了“271”高效课堂理论及先进经验,本节课教师的教法重点定位为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问题激趣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机制法。

提出疑惑,设置悬念,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竞赛机制法为了避免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浮浅,缺少热情这些现象,采用小组比赛加分制获得激励卡适当免去抄写作业的形式,激活学生的热情。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和flash动画,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为践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高效课堂基本理念,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分类式笔记法,学案助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流程

1.经典回顾,导入新课2.反复读文,读通读懂3.悟读课文,读出感悟4.揣摩语言,探究美点5.古今链接,能力提升6.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一、经典回顾,导入新课出示学生在上学期熟悉的冰心的《繁星》《春水》中的这节小诗,学生齐读后,顺势让学生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正在学生交流欲望初被点燃之时,老师抛出问题,设置这样的悬念“如果一个人即使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那会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来探个究竟。

(这样的导入既兼顾的前后知识的链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导入新课之后,学生齐读题目,师生一起交流题目的内涵。学生自然就会生成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

(学生的疑问更加的明晰化,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这就为接下来的交流作者等各环节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反复读文,读通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

1.听读课文

在“反复读文,读通读懂”这一环节是“听读”,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朗读的关注点,找一组作一下归纳: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这样学生在接下来听读课文环节有了抓手。

为了充分发挥合学的时效性,学生听完课文朗读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听到的一些在读音节奏方面的关注点,然后师出示重点,采用小组竞赛法检查大家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

(这种竞赛法既对学生的合学起到了督促激励的作用,也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更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可谓一箭三雕。)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读通本文,下一环节学生结合图片就对课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为译读课文环节做了铺垫)

2指一学生读文(显示图片及课文内容)

3.译读课文。

译读课文环节,学生课前导学案助学,课上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向全班学生求助。然后采用闯关的形式攻破本文的各种文言现象和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并且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竞争的学习意识。)

三 悟读课文,读出感悟

1.欣赏动画,凝练语言,叹其原因.

学生闯关结束后后,为了奖励同学的精彩表现,欣赏一个动画.提醒学生带着前面的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为方仲永而哀伤、叹惜呢?”来欣赏。同学们以复述或概括课文的形式说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深化的作用。

2.结合语句,探究变化()

师顺势引出: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是谁造成的这场悲剧呢?那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呢?小组内交流,齐读全文,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阐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让学生围绕“变”一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见解。此环节是学生探究文本的突破性环节,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感悟朗读中体会仲永的人生悲剧,问题的设置有梯度,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

四、揣摩语言,探究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阅读”的阐述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为此提出这样的问题:)

全文围绕“伤”展开叙述的,表达的是对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哀伤之情,得到的是深刻的启示。但纵观全文,没有一句是抒发情感的,那令人哀伤,引入深思的缘由何在呢?来源于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试从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小展示、全班大展示环节中领悟文章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独特的写法。

五、古今链接,能力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有这样的阐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此安排了这个环节)

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可用自己的话,也可引用名言)

六、感悟随笔,课堂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交流只是从点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互相启发点拨产生灵感后,为使这一环节开展的更加深入,并遵循着语文教学“读说写”训练为一体的教学主线,我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并将其作为本课的课下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附板书:

伤仲永

详略得当

变先扬后抑

对比衬托

不使学借事说理

其受于人者不至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左边是主板书,体现了全文的内容主线和中心,“伤”用蓝色笔醒目的突出全文的情感基调,右边是副板书,重点显示本文的写作特色。

《《伤仲永》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