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说课稿

时间:2024-05-23 02:44:15
《泊船瓜洲》说课稿

《泊船瓜洲》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泊船瓜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泊船瓜洲》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辞官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写出了诗人停船瓜洲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感情真挚强烈。因此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重点词,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学会学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有了一定的语言的积累,本诗较浅显,学生结合注释很容易读懂。因此,本课教学我以“读”为面,“说”为线,“品”为聚焦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构建“解—知—明—品—诵”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情感氛围。

学生也用“解—知—明—品—诵”的方法来学习本诗,明确目标要求,多读细品。

四、说教学程式

(一)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问孩子们:“当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你会想到什么呢?”“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看到圆月都会感慨万分,借诗抒发自己的情怀,谁见过这样的诗,能大家分享一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诗,看作者借月抒发什么情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学习古诗

对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进行自学。

1、解诗题

齐读课题结合注释自学理解课题。这样把课堂的学习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学者。

2、知诗人

让孩子们自由谈谈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诵读学过的王安石的诗,最后我归纳简介诗人及写诗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了解诗人离乡当官数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这首诗就是诗人归家途经瓜洲时所写的。便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忧伤情感及浓浓的思乡之情。为学习本诗理解诗人感情做好铺垫。

3、明诗意

(1)通过多读,反复读作到明诗意。

一读诗句要求读准多音字(泊bó、间jiàn、只zhǐ、数shù、重chóng、还huán)。

二读诗句要求把握好节奏。

三读诗句要求读完后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和伙伴们交流你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练习巩固诗意

《泊船瓜洲》说课稿2

一、 说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zhong;第二步通过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 ……此处隐藏11727个字……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书写亲情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别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计划,紧扣目的,层层推进,不停设置语言实践点,领会墨客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别的诗句,升华了学生的明白和影象,不但积聚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释和表达情绪的空间。

《泊船瓜洲》说课稿7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同学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沛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干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同学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同学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同学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同学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同学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同学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同学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同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同学,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同学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同学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同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同学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同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沛调动了同学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同学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笼统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同学谈自身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同学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防止保守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同学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同学的词汇,培养同学的语感,激发同学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同学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防止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同学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王安石,该首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训练重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一是通过看注释、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二是通过小组合作、情镜设置法、模拟身份探究法、品析重点词语和诗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诗歌的优美;三是结合简笔画画面、想象作者的家乡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四是拓展资料的展示,开扩学生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感受诗人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将本诗的重点定为:通过创设情境、模拟身份、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会诗词意思、体会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

2、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品词析句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准备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李白《静夜思》。

3、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二、设计理念及教学教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基础特点,参照新课标、新大纲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主。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引导者,采用情境设置法、模拟身份探究法进入课文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为主。

《《泊船瓜洲》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